探索“北京范式”: 以开放合作链接全球资源,推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10-28 08:58:50   作者:田惠敏,徐蕴峰 探索 范式 资源 质量 2321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北京如何破题?要立足宏观背景,深入剖析作为“北京范式”核心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理论,揭示其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宏大背景下,超大城市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肩负着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其发展路径具有特殊的示范意义。为此,北京正积极探索一条以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为核心引擎,以制度型开放为战略路径的全新道路。通过高效链接全球创新资源,这一实践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在逐步形成一套可借鉴、可复制的北京范式

时代背景与理论意蕴:高质量发展的北京答卷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北京如何破题?要立足宏观背景,深入剖析作为“北京范式”核心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理论,揭示其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共识与国家战略。超大城市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传统的依赖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市病问题凸显、产业结构亟待升级成为共同挑战。因此,转向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球超大城市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5年三季度,中央部委围绕稳增长、促转型,进一步强化了政策顶层设计,特别指出要通过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等综合性举措,激发城市内生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与城市整体能级跃升。北京作为首都,其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自身问题,更关系到首都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乃至全国发展大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探索一条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彰显创新特质的发展新路,是北京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内涵、机理与时代价值。“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是北京范式的核心运行机制,它超越了三者简单线性相加的传统模式,强调三者之间相互嵌入、彼此赋能、动态演进的生态系统关系。一是科技是源头活水。它代表着最前沿的知识创造和技术突破,是产业升级的根本驱动力。在当前国际竞争格局下,以基础研究和“硬科技”为代表的原始创新能力,更是决定一个城市乃至国家长远发展的“胜负手”。二是产业是主战场。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经济价值的实现地。没有强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便会沦为“空中楼阁”。产业的需求也为科技研发指明了方向,形成了“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互动。三是金融是催化剂与血脉。金融资本是连接科技与产业的关键桥梁。它通过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等多元化工具,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分担创新风险,分享创新收益,从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三者循环的机理在于:金融资本发现并投资于具有潜力的前沿科技,催生新兴企业;新兴企业成长为高精尖产业,吸引更多金融资源集聚;产业的繁荣又为新的科技研发提供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和应用场景,同时反哺金融体系,形成资本增值。这个循环的效率与质量,直接决定了区域创新生态的活力和经济发展的韧性。

实践探索:北京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路径与成效

北京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战略定位,在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布局和卓有成效的实践。

科技创新引领:强化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北京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方面,战略布局“三城一区”。北京构建了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为主平台的创新格局。中关村科学城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集聚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和众多科研院所;怀柔科学城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未来科学城主攻关键核心技术,聚集了多家央企研发总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则专注于“高精尖”产业的转化与落地。这一布局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另一方面,政策引导与资本投入。北京先后发布了《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2020)、《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20)、《北京市关于推进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2022)、《北京市关于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2)、《关于北京市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等政策文件,为北京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总体框架。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23年,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已连续多年保持在6%以上,稳居全国首位,彰显了其强大的创新投入决心。

产业升级驱动: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北京主动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高精尖”产业发展腾挪空间,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一是聚焦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北京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以中关村为例,这里诞生了百度、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一批世界级人工智能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小米“黑灯工厂”、奔驰顺义工厂等成为智能化、柔性化生产的标杆。二是培育医药健康产业新增长极。北京依托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园区,形成了从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百济神州、神州细胞等创新药企的研发成果走向国际市场,彰显了北京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实力。三是全链条金融服务赋能。北京构建了覆盖企业“初创-成长-成熟”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针对初创期企业,有天使投资和VC/PE支持;针对成长期企业,有“专精特新”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对于成熟期企业,则通过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等资本市场平台实现上市融资。特别是北交所的设立,精准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有效打通了“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最后一公里”。

金融支撑赋能: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金融生态。金融是北京的传统优势领域,正加速向服务科技创新转型。一方面,金融机构体系化布局。北京形成了金融街、CBD(中央商务区)、中关村西区三大金融功能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格局。金融街是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大型金融机构总部所在地,发挥着决策和监管中枢作用;CBD集聚了大量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中关村西区则是中国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另一方面,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北京大力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等创新金融产品。例如,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重智力的特点,推动银行开展以专利、商标、著作权为质押的融资业务。同时,积极探索S基金(Secondary Fund)的发展,为早期投资者提供流动性,加速资本循环,提高创新资本的使用效率。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股权投资案例数和金额长期占据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投市场之一。

开放合作:链接全球资源,提升北京范式能级

“北京范式”的活力不仅源于内部循环的畅通,更得益于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的全球资源要素。

深化国际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北京以“两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一方面,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思想交流与合作平台,吸引诺贝尔奖得主、顶尖企业家、国际组织负责人等齐聚北京,共商科技与金融发展大计。另一方面,吸引国际创新要素。北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微软、特斯拉等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这些机构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促进了本地人才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形成了“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的良性局面。

促进内外联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在开放合作中,北京注重内外资企业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优化营商环境。北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一系列便利外资企业的政策措施,如简化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国际化公共服务等。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北京作为样本城市,其多项指标排名位居全球前列。另一方面,构建全球化人才高地。北京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通过优化工作许可、签证、居留等流程,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和金融人才来京创新创业。国际社区、国际学校的建设,也为外籍人才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增强了北京对全球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北京范式”的效能,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高级别协调机制。 建议由北京市主要领导牵头,成立跨部门的“循环发展促进委员会”,统筹科技、产业、金融、国资、人才等政策,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政策合力。定期发布《北京“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发展指数》,科学评估循环效率,为动态调整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创新金融工具,破解耐心资本供给难题。 除了引导基金外,可试点设立“北京市长期科技创新债券”,面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发行,专项投向怀柔科学城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项目。同时,大力支持S基金发展,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建立S基金交易平台,制定标准化交易规则,提升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

三是探索建设数据特区,推动数据要素跨境流动。 着力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落实北京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推动北京数据特区建设,开展数据基础制度先行示范。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创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深化公共数据开发、数据交易流通,提升数据要素治理能力。依托“两区”政策,在中关村科学城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定特定区域,试点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机制。在确保国家安全和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允许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企业,在特定场景下进行研发数据的跨境流动,吸引国际数据密集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四是发起国际科创合作基金,深化全球创新伙伴关系。 建议由北京市政府联合大型央企、知名投资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北京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金”,采取“北京+全球伙伴城市/机构”的GP(普通合伙人)模式,共同投资于双方都感兴趣的前沿技术领域,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吸引资源”向“主动配置全球资源”转变。(田惠敏,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徐蕴峰,国声智库执行主任

关注公众号:国声关注公众号:国声
热点推荐
  • 【智库观中国】探索“北京范式”: 以开放合作链接全球资源,推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北京如何破题?要立足宏观背景,深入剖析作为“北京范式”核心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理论,揭示其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2025-10-28 08:10:50

  •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 高质量构筑健康丝绸之路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 高质量构筑健康丝绸之路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推进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2025-10-15 09:10:44

  • 陕西白水杜康“十三朝会客厅酒”新品发布会在西安隆重举行 清香型战略再升级,赋能品牌高质量发展

    【产业观察】陕西白水杜康“十三朝会客厅酒”新品发布会在西安隆重举行 清香型战略再升级,赋能品牌高质量发展

    10月10日,陕西白水杜康十三朝会客厅酒新品发布会在古都西安隆重开幕。

    2025-10-11 1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