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先导:以科创引擎驱动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

2025-10-27 17:03:11 自立 自强新 征程 3153
站在新起点,长安先导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从“突破点”向“系统面”升级,在建设高水平科创服务生态中展现新作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迈向更高水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专章部署,为科技创新锚定航向。作为西安布局的新型创新枢纽,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安先导)肩负构建科创服务新生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使命,在实践中探索深化,走出了一条以科创引擎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的特色路径,致力于成为区域创新加速器与国家战略践行者

深悟精神: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

四中全会将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联结,作出的一系列部署蕴含着对科技发展规律、产业升级规律的深刻洞察,为长安先导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全会明确“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前提和核心引擎”,这一论断精准揭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内在关系。当前全球科技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我国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面临诸多“卡脖子”难题,而西安虽坐拥丰富科教资源,却长期存在科创资源“有高原无高峰”、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困境。全会强调的“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正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只有将自主创新作为立身之本,才能在未来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这与长安先导“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初心高度契合。

产学研融合是创新转化的必由之路。全会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部署直击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痛点。实践表明,基础研究的突破若不能转化为产业应用,就无法真正催生新质生产力,而许多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往往因缺乏市场导向、中试支撑和资金保障,难以跨越“死亡之谷”。长安先导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唯有构建“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化”全链条体系,以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产业需求牵引科研方向,才能让实验室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正是“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合体”的核心价值所在。

多元支撑是创新生态的活力根基。全会强调“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凸显了人才在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而复合型创新人才和技术转化人才的短缺,正是制约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长安先导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无论是“有组织的科研”开展,还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与此同时,金融的“活水滋养”、数字的“赋能增效”与文化的“精神引领”也是科技创新生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统筹人才、金融、数字、文化等要素,才能构建“敢创新、愿创新、能创新”的良好生态,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持久动力。

实践探索:构建科技自立自强的“长安模式”

立足全会精神,长安先导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推动、项目管理”为模式,在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生态培育、产业布局等方面深耕细作,实践经验初步形成。

建强全链条创新平台,夯实自立自强“硬支撑”。围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长安先导重点打造了“平台筑基+机制创新+学科联动”的技术攻关体系。在平台建设方面,我们聚焦航空航天、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物质科学等未来产业,建成53个一级创新平台、147个二级技术攻关平台,整合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6.5万台共享设备,打造超算/智算规模达15000P的“四算融合”算力调度平台,为激光大模型、工业AI等前沿研究提供支撑。在机制创新上,推行“有组织的科研”,首创“合伙共建、股权合作、投运分离、合伙人制”的合作机制,联合头部企业组建攻关联合体。例如:与马克医疗合伙共建数字医疗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转化的3D打印心脏模型技术,已服务全国百余家三甲医院,协助完成近万例临床手术。在学科联动方面,与西交大、西北工大等高校共建创新平台,推动学科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累计推动千余项关键技术突破,其中国际领先成果152项。以实际践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优势力量打歼灭战”。

深化产学研融合,激活成果转化“新效能”。响应全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部署,长安先导构建了“服务产品化+金融赋能+数据贯通”的全链条科创服务体系。在服务产品化方面,发布涵盖18个类别的156项科创服务清单,将技术对接、专利运营等服务标准化,实现“研发即产业、服务即价值”。通过内培外引的755人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为近百项科研成果提供“概念验证-投融资-产业化”全周期服务,推动产业化公司落地。在金融赋能上,构建“股贷债基保”体系,发行30亿元“实验室经济”主题科创债,整合227支科创基金、114项信贷产品,为体系内项目落实股权投资近10亿元,联合平安保险推出技术攻关险,落地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科技保险”,形成“风险分担-收益共享”投资风控闭环。在数据贯通方面,建立纳入78万科创人才信息的大数据平台,与万方数据成果库互联互通。

构建人才聚集高地,涵养创新生态“厚土壤”。落实全会“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要求,长安先导紧扣教育筑基、科技攻关、人才赋能三位一体目标,打造了“搭建平台育人才、围绕项目聚人才、盯住未来用人才”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特色模式。在全球引才方面,在20个国家设立海外工作站,重点招引“偏才、奇才、怪才”及具有“陕西基因”的创新人才,累计引进院士级专家57人、国家级人才301人。在柔性用才上,创新“不求所有、但为所用”机制,通过项目合作突破空间限制。在人才培育方面,联合西安人才集团定制职称评审、卓越工程师实训、定向人才选拔等服务,推行“科学家+企业家”培训计划,形成“人才-项目-产业”良性循环。例如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建教育部航空航天产业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打通企业委托培养博士和博士后通道;由王中林院士发起,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共建“中林班”开展纳米能源领域的“育人实验”,定向输送拔尖人才,强化我国在未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全会“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实践价值。

锚定未来产业赛道,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践行“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长安先导重点布局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制造等多个关键领域。在人工智能领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共建长安先导人工智能实验室,助力科研团队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应用,利用算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未来能源领域,与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共建中林智感系统实验室,以纳米发电机等原创技术突破,为未来能源体系注入了革命性动力。在航空航天领域,通过“合伙人制”吸引顶尖团队,3年内推动100余个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专利转化率达65%。这些布局与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高度契合,也为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用实际行动践行“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使命。

未来蓝图:以更高站位书写科技自立自强新答卷

站在新起点,长安先导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从“突破点”向“系统面”升级,在建设高水平科创服务生态中展现新作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迈向更高水平。

聚焦原始创新,打造关键技术“策源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未来产业基础研究联盟”,聚焦未来科技,着眼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完善“有组织的科研”机制,建立“国家需求-市场导向-科研攻关”对接体系,推动原始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升级产研融合,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器”。进一步构建“创新资源整合、创新需求挖掘、科技服务平台”为一体的创新生态,实现“资源与需求匹配、能力与服务兼备”。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合伙人”助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拓展开放协同,融入全球创新“朋友圈”。响应全会“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精神,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积极推动“科技出海、产品出海、服务出海”,将强化西安国际科技合作枢纽功能,为本土科技搭建国际资源桥梁,提升西安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吹响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长安先导将不忘“构建科创服务新生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初心,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持续深化机制创新、强化平台支撑、优化服务生态,勇闯原始创新突破、产研融合深化、开放协同发展的新路,为西安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坚实的长安先导力量,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关注公众号:国声关注公众号:国声

上一篇:国声智库:西安打造“丝路科创特区”

下一篇:没有了

热点推荐
  • 【智库观中国】长安先导:以科创引擎驱动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

    站在新起点,长安先导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从“突破点”向“系统面”升级,在建设高水平科创服务生态中展现新作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迈向更高水平。

    2025-10-27 17:10:11

  • 2025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启幕 推动欧亚协同发展新征程

    【财经桥】2025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启幕 推动欧亚协同发展新征程

    2025欧亚经济论坛23日在西安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聚合欧亚新动能共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来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西班牙等40个国家的政商学界代表共聚一堂,围绕产能合作、规则共建、人文交融等主题板块展开深入对话交流。

    2025-09-23 22:09:49

  • 2025丝路万里行全媒体采访团霍尔果斯出关 开启跨国采访新征程

    【财经桥】2025丝路万里行全媒体采访团霍尔果斯出关 开启跨国采访新征程

    8月5日,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2025丝绸之路万里行“上合之路・一路向前”大型跨国全媒体活动出关仪式在霍尔果斯口岸国门举行,标志着该活动正式开启跨国采访新征程。

    2025-08-06 11: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