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Stablecoin)是一种锚定特定价值标的(例如,法定货币、贵金属等具有内在价值的资产或智能控制算法)的加密货币资产,有效解决了加密货币市场普遍存在的高波动性问题,是加密货币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全球金融体系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核心基础设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构建全面的稳定币治理框架,对于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数字金融生态,助力稳定币在规范中前行,推动金融体系迈向数字化新时代意义重大。
一、稳定币发展:市场格局的演变与应用场景的突破
(一)市场格局的演变
自2014年Tether公司发行世界上第一只稳定币USDT开始,截至2024年,全球主流稳定币供应量合计达2038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超22倍。截至2025年6月,全球稳定币总市值突破2625亿美元,其中USDT与USDC两大巨头占据87%市场份额,形成“双寡头”竞争格局。这一现象既体现了市场对高效跨境支付工具的迫切需求,也暴露出价值锚定、技术安全、监管合规等深层风险。
USDT(Tether USD)是由Tether公司发行的锚定美元的稳定币,每发行1个USDT理论上对应1美元的储备金,是市场上最早且流通量最大的稳定币,但存在储备金透明度和信用风险等争议。USDC(USD Coin)是由Circle和Coinbase联合创立的Centre财团发行的锚定美元的稳定币,每发行1个USDC有1美元的现金或等价物作为储备,注重透明度和合规性,技术安全较高,尤其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应用广泛。
稳定币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头部集中与区域拓展态势,这种格局的形成主要源于三重因素:一是技术先发优势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太坊、波场等公链承载了 90% 以上的交易量,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二是场景拓展能力不断增强。稳定币的应用场景从加密资产交易延伸至跨境支付、DeFi 生态等多个领域。例如,义乌市场年交易额破百亿美元,Curve 平台日均交易量超 10 亿美元;三是合规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USDC 每月公布储备审计,Circle 上市后市值飙升 543%,这充分显示了资本对合规稳定币的高度认可。
(二)应用场景的突破
稳定币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突破传统金融的限制,从跨境支付到供应链金融,从法定数字货币的协同到中小商家的谨慎探索,稳定币正在逐步重构金融流程,展现出其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优化资金流转方面的巨大优势。
1. 港元稳定币创新:跨境支付效率革命
一些大型科技企业在香港试点发行港元稳定币,瞄准跨境支付领域的痛点,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成本降低90%及支付时效提升至10秒内。传统跨境支付依赖银行间清算系统,流程繁琐且费用高昂,而稳定币基于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结算,大幅简化中间环节。此次试点不仅为跨境贸易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工具,更验证了法定货币数字化在跨境场景中的可行性。若未来监管框架明确,此类稳定币有望成为连接全球市场的“数字桥梁”。但需注意,港元稳定币的合规性需符合两地监管要求,尤其在反洗钱(AML)和资本流动管理方面,政策协调至关重要。
2. USDT在义乌:效率与风险的双重考验
义乌中小商户通过USDT实现“秒级汇款”,极大提升了跨境采购的资金流转效率。传统电汇需1-3个工作日到账,而稳定币基于区块链的实时转账特性,让商户能快速支付货款,抓住市场机遇。然而,退税政策限制(仅认可法定货币流水)和冻卡风险(因涉及加密资产被误判为非法交易)导致商户持谨慎态度。这一矛盾凸显技术突破与政策适配的脱节:尽管稳定币在效率上优势显著,但税务认定、外汇管理等监管规则尚未覆盖数字资产场景。未来需推动政策创新,例如明确稳定币结算的合法性及税务处理流程,方能释放其应用潜力。
3. 法定与稳定币协同:构建无界支付网络
央行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协同实践,为金融支付体系融合提供新思路。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支持境外用户通过特定方式(如境外银行卡充值或现钞兑换)进行支付,提升了境外用户的使用便利性;上海地铁“无感支付”则展示其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能力。与此同时,稳定币(如USDC)在跨境场景中的高效结算,与法定数字货币的普惠性形成互补。两者在技术架构上均依赖区块链,但法定货币侧重合规与主权信用,稳定币则强调市场驱动与场景适配。未来,若能建立法定数字货币与合规稳定币的互操作标准,可形成“央行主导+市场补充”的支付生态,推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升级。
4. USDC结算革新:供应链金融实时化突破
沃尔玛中国与区块链企业合作,通过USDC实时结算供应商货款,将账期从90天压缩至“秒到账”,彻底颠覆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基于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机制,确保付款条件(如交货确认)触发后立即完成结算,消除人工对账延迟。对供应商而言,实时回款缓解了资金压力,降低了融资成本;对沃尔玛而言,供应链透明度显著提升,可实时追踪资金流向与库存状态。这一创新不仅优化了资金流效率,更通过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增强了信任机制。若广泛推广,或推动供应链金融从“信用融资”向“技术驱动”转型,但需注意稳定币发行方的合规资质及结算数据的隐私保护。
二、稳定币发展面临的四大核心挑战
稳定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价值锚定物风险、技术安全漏洞、监管模糊地带以及市场非理性行为四大核心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影响稳定币的市场稳定性,也对其广泛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阻碍。
(一)价值锚定物风险
稳定币的价值锚定物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以USDT为例,其历史数据显示,30.5%的时间处于折价状态,69.5%的时间溢价交易,平均波动幅度显著高于USDC。这种偏离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储备资产结构:Tether公司1493亿美元储备中,现金及等价物占比80%。虽然通过投资国债提升了收益,但市场信心仍受储备透明度影响。二是算法稳定币危机:2022年LUNA币崩溃导致全球稳定币市值单日蒸发400亿美元,暴露了无实物锚定的系统性缺陷。三是黑天鹅事件:2025年3月,USDT因传言储备不足,价格短暂跌至0.98美元,引发市场恐慌性赎回。
(二)技术安全漏洞
技术安全漏洞是稳定币面临的另一大挑战。2025年Chainalysis报告指出,稳定币智能合约存在四大隐患:一是代码审计缺陷:部分去中心化稳定币未通过ISO 20022认证,易遭黑客攻击。二是跨链互操作性风险:波场链与以太坊间资产转移时,曾发生价值1.2亿美元的原子交换失败事件。三是治理机制漏洞:MakerDAO的V2.0版本因费率调整机制缺陷,引发DAI价格短暂脱锚。
量子计算威胁:谷歌量子计算机成功破解SHA-256算法,虽未直接攻击稳定币,但引发行业对加密安全性的重新评估。
(三)监管模糊地带
全球监管的不一致性给稳定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定性争议。美国STABLE法案禁止利息传导,强调其“货币属性”;欧盟MiCA则允许储备投资国债,认可其“金融工具”定位。二是地域割裂。香港要求1:1美元储备,而阿联酋禁止算法稳定币,导致跨境业务合规成本增加30%-50%。三是牌照壁垒。一些大型科技企业在香港申请稳定币牌照需满足2500万港元资本要求,相较美国国民银行直接发行模式,市场准入差异显著。四是税务盲区。新加坡明确稳定币收益需缴纳资本利得税,而马来西亚尚未出台相关政策,导致跨境投资者税务风险。
(四)市场非理性行为
市场非理性行为也对稳定币的稳定性构成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投机套利。义乌调研发现,部分外贸企业利用USDT与离岸人民币价差,年化收益达15%,但2025年Q1因监管趋严,此类交易量下降40%。二是羊群效应。Circle上市引发USDC需求激增,单日净流入超10亿美元,推高储备资产收益率至5.2%。三是恐慌传播。2025年5月USDT传言导致社交媒体负面舆情激增,谷歌搜索量单日上涨200%,加剧价格波动。
三、稳定币健康发展的四大治理路径
稳定币的健康发展需要从监管协同、技术创新、生态共建和应对地缘博弈等多方面入手,共同构建数字金融的新秩序。
(一)稳定币健康发展的基础:监管协同与政策和监管环境的完善
1. 完善法律框架,明确核心监管目标与要求
建议监管机构出台或修订针对稳定币的专项法律,明确价值稳定性、反洗钱(AML)、反恐怖融资(CFT)及消费者保护等核心监管目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强制储备资产透明化:要求稳定币发行方100%储备资产覆盖,并定期接受第三方审计,确保资产流动性与安全性(参考美国《稳定币透明度法案》)。二是严格发行方资质审核:设定资本金、技术能力、合规记录等准入门槛,对算法稳定币等高风险类型实施审慎监管,避免系统性风险。三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明确用户资金赔付机制,对因发行方违规导致的损失建立补偿基金,提升市场信任。
2. 推动跨境监管协调,建立国际统一标准
针对当前国际监管分歧(如欧盟MiCA与美国GENIUS法案冲突),建议: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合作:通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平台,推动制定全球统一的稳定币监管标准,重点协调储备资产要求、信息披露格式、跨境数据共享(如“旅行规则”)等规则。另一方面,建立双边/多边监管协议:与主要贸易伙伴(如东盟、欧盟)签署稳定币监管合作备忘录,明确域外效力适用范围,降低跨境业务合规成本。
3. 实施分类监管,平衡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
建议采用“分级管理+动态调整”的监管策略:一方面,对高风险类型严格管控。限制算法稳定币的发行规模与场景应用,要求其预留更高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并定期提交压力测试报告。另一方面,对合规稳定币给予政策支持。对满足储备资产透明化、技术安全标准的稳定币(如USDC),在支付清算、跨境融资等领域提供税收优惠或市场准入便利,鼓励其与传统金融系统对接(如接入央行清算系统)。
4. 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强化技术监控与融合
建议推动覆盖稳定币“发行-流通-赎回”全流程的监管制度:一是强制全链条信息披露。要求发行方实时公开交易数据、储备资产变动情况,并通过区块链浏览器等工具接受公众监督。二是加强技术监控能力。鼓励监管机构采用链上分析工具与人工智能算法,实时识别可疑交易,防范洗钱、操纵市场等行为。三是促进与传统金融系统对接。推动稳定币与银行账户、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降低传统金融与加密经济之间的信任成本,助力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二)技术创新是稳定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1. 强化隐私保护技术研发,构建“合规-隐私”平衡机制
建议监管机构出台专项政策,鼓励稳定币发行方与科技企业联合研发基于零知识证明(ZKP)的隐私保护技术。例如,可对采用zk-SNARKs或zk-STARKs技术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或研发补贴,推动其在跨境支付、DeFi等场景的落地应用。同时,要求技术方案必须兼容反洗钱(AML)监管要求,通过链上分析工具与ZKP的结合,实现“交易验证不泄密、可疑行为可追溯”的双重目标,提升公众对稳定币的信任度。
2. 推动跨链协议标准化,降低数字资产流通成本
建议行业联盟(如全球区块链商业委员会)联合国际组织(如FATF)制定跨链协议技术标准,明确互操作性规则、安全认证流程等关键指标。同时,在深圳、新加坡等金融创新试验区设立“跨链技术测试平台”,允许稳定币项目在沙盒环境中验证Cosmos IBC、Polkadot XCMP等协议的兼容性,并对通过测试的项目给予牌照申请优先权或资金支持,加速多链网络的无缝衔接。
3. 支持监管科技(RegTech)升级,优化高频交易场景适用性
针对零知识证明计算成本高、跨链协议标准化不足等问题,建议政策层面推动技术优化。例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硬件加速芯片、简化协议算法的研发,降低ZKP技术在高频交易中的算力需求;同时,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定期披露技术架构、风险评估报告,确保技术升级与合规要求同步演进。
4. 深化国际监管合作,构建全球技术合规框架
建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平台,推动各国在稳定币技术标准、数据共享规则等领域形成共识。例如,制定统一的链上交易信息披露格式,要求稳定币项目跨境流转时自动兼容FATF“旅行规则”;同时,对采用国际标准的技术方案给予市场准入便利,减少监管套利风险,为稳定币构建安全、高效、合规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提供政策支撑。
(三)生态共建是稳定币实现广泛应用的关键
1. 推动传统金融与DeFi深度融合,构建双向赋能机制
建议监管机构出台专项政策,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资管公司)与DeFi平台建立战略合作。例如,可参考BlackRock与Euler Finance的合作模式,通过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RWA)并接入DeFi协议,允许用户抵押代币化资产借入稳定币,实现传统资产收益与DeFi激励的双重收益。同时,支持DeFi协议开发面向机构客户的产品(如Aave Pro),通过与Fireblocks等安全服务商合作降低合规风险,吸引银行、对冲基金等机构资金流入DeFi领域。
2. 加速稳定币与传统支付体系对接,优化跨境清算效率
建议政策层面推动稳定币与现有支付系统的技术整合。例如,支持USDC等稳定币接入央行清算系统(如中国的CIPS),实现稳定币与法币的实时兑换;鼓励香港金管局等机构探索“数字人民币”与私营稳定币的桥接模式,将跨境支付时间从传统SWIFT的2-3天缩短至秒级,成本降低90%。此外,可对稳定币多链网络的互联互通给予税收优惠或技术补贴,提升交易效率与流动性。
3. 完善合规框架,建立“监管沙盒+牌照管理”协同机制
建议借鉴Circle的合规经验,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建立完整的KYC(客户识别)与AML(反洗钱)体系,包括客户审核、链上监控、国际监管牌照三层架构,并强制采用100%储备机制与高流动性资产配置。同时,在深圳、新加坡等金融创新试验区设立“监管沙盒”,允许稳定币在可控范围内测试跨境支付、DeFi整合等创新应用,并动态调整准入门槛。
4. 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全球稳定币生态标准化
建议政府联合国际组织制定统一的稳定币监管标准,重点协调储备资产要求、跨境数据共享等领域规则差异。同时,中国可联合东盟、中东等地区国家共建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将人民币稳定币纳入区域贸易结算体系,并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降低地缘风险,提升全球流通性。
(四)地缘博弈是稳定币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1. 构建自主稳定币体系,降低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针对“数字美元霸权”带来的金融安全风险,各国应加快推动本国货币稳定币的国际化进程。建议通过政策扶持与技术整合,将稳定币与现有跨境支付系统(如中国的CIPS)结合,形成“主权货币+区块链技术”的复合体系。例如,人民币稳定币可依托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的合规框架,结合“数字人民币”试点经验,逐步扩大在东盟、中东等地区的结算应用,降低对SWIFT系统的依赖。
2. 强化技术基础设施,推动去中心化结算创新
为应对地缘博弈中的技术封锁风险,各国应联合开发跨境稳定币结算网络。建议优先投资区块链底层技术(如零知识证明、跨链协议),并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等国际项目,通过“点对点”结算模式减少中介环节。例如,中国可联合东盟国家共建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将人民币稳定币纳入区域贸易结算体系,提升结算效率并降低地缘风险。
3. 完善监管框架,平衡国际化与合规性
稳定币国际化需以监管合规为前提。建议各国建立“监管沙盒”机制,允许在可控范围内测试稳定币创新应用,同时制定明确的储备资产审计、信息披露等规则。例如,中国可参考欧盟MiCA法案,出台针对人民币稳定币的专项法规,要求发行方100%储备资产覆盖,并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确保资金流动透明可追溯。
4. 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协调全球监管标准
地缘博弈下,国际组织应成为稳定币规则协调的主平台。建议各国积极推动FATF、IMF等机构制定统一的稳定币监管标准,重点协调储备资产要求、跨境数据共享等领域规则差异。同时,中国可联合新兴市场国家倡导“技术中立、包容发展”的监管原则,避免发达国家通过技术标准形成新的垄断壁垒。
(田惠敏,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徐蕴峰,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该项成果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上一篇:张占斌:新时代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
下一篇:没有了
稳定币的健康发展需要从监管协同、技术创新、生态共建和应对地缘博弈等多方面入手,共同构建数字金融的新秩序。
2025-08-01 15:08:58
中国数字货币实践表明,发展数字货币的根本宗旨应是提升实体经济运行质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强全球货币金融体系韧性。
2025-07-30 11:07:10
稳定币的功能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成为加密资产市场交易工具和保值工具;二是成为跨境贸易市场的交易工具;三是成为灰黑色市场的交易工具;四是成为了不稳定的主权货币的替代货币。
2025-07-30 11: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