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华金融评论》杨曦
2025年6月起,全球金融体系持续经历稳定币监管浪潮。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实施与美国《GENIUS法案》完成总统签署,标志着主流经济体监管框架初步确立,引发市场对行业爆发性增长的普遍预期。然而在市场情绪高涨之际,多国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对稳定币发展前景公开表明审慎立场,对过热领域实施前置性风险缓释。
香港金管局:降温稳定币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于一个月内两度公开发表稳定币风险提示。在6月23日《稳定币的稳健发展框架》一文中,其明确界定稳定币功能属性:“该工具本质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媒介,而非投资或投机标的,不具备内生价值增长空间”,呼吁市场能较客观冷静地看待稳定币。
7月23日《行稳致远的稳定币监管路径》中,余伟文进一步警示市场需防范过度概念炒作,指出当前讨论多脱离实际应用场景,多数发行主体缺乏落地能力,已显现泡沫化风险。金管局强调将实施审慎牌照审批机制,初期仅对极少数符合资质的申请方开放授权,同时敦促投资者在评估市场信息时保持理性独立判断。
多国央行:警惕稳定币风险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近期于议会听证会中指出,私人发行的竞争性稳定币存在价值锚定失效风险,可能引发银行存款迁移效应,并强调此类资产"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金融体系稳定性构成系统性威胁"。她同时呼吁加速数字欧元建设进程,将其定位为维护欧洲货币主权自主性的战略关键。
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在多次公开声明中持续表达对稳定币的审慎立场。其主张商业银行应优先发展代币化存款(即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形态),而非涉足稳定币发行领域。核心论据在于稳定币可能引发存款迁移效应,导致银行体系可贷资金规模收缩。
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明确警示稳定币对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潜在冲击。直言,在新兴市场及小型开放经济体中,稳定币的规模化流通可能触发资本外逃压力与货币政策传导阻滞,构成系统性风险引爆点。
国际清算银行:稳定币扮演辅助角色
6月24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年度经济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设置专栏讨论“下一代货币和金融体系前景”。报告指出“虽然稳定币的未来角色尚不明朗,但它们在“货币”三项关键测试(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中的糟糕表现表明,它们充其量只能扮演辅助角色。”
首先,稳定币是“非单一性”,无法作为统一价值尺度被市场无条件接受,本质上难以履行货币职能。因为其属性更接近金融资产,而非被所有人毫不犹豫地接受的货币。
其次,稳定币缺乏“弹性”,发行人因全额储备资产制度,在面临流动性需求时没有任何杠杆空间。法定货币可以通过准备金制度和双层银行体系,按需提供流动性并及时偿还债务。
最后,稳定币的“完整性”不够,目前容易被被欺诈、金融犯罪和其他非法活动广泛滥用,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监管框架成熟度考量,法定货币已在客户身份识别(KYC)及反洗钱(AML)交易监控领域形成深厚的制度积淀,合规存在漏洞的风险明显偏低。
BIS认定,稳定币一种市场化私人信用工具,其本质为数字资产,与法定货币存在很大区别。
摩根大通:稳定币市场增速没有那么“乐观”
近期,摩根大通策略团队发布报告称,“我们很难相信该市场在未来几年内能够大幅增长,因为支持稳定币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远未完善,需要时间来建立。虽然采用率有望进一步增长,但速度可能比一些人预期的要慢。”
分析师认为稳定币当前26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更可能在未来几年实现2-3倍的增长,远低于美国财政部长此前提出的2028年突破2万亿的预期。尽管市场的关注有所提升,稳定币占全球资金流动的比例(不足1%)依旧很难在短期内大幅提高。
稳定币当前的发展热潮引发对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的平衡命题。在市场预期高涨阶段,实施理性预期管理与适度降温具有必要性——稳定币可持续生态构建需经受监管合规性及市场有效性双重检验。
下一篇:没有了
稳定币当前的发展热潮引发对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的平衡命题。在市场预期高涨阶段,实施理性预期管理与适度降温具有必要性——稳定币可持续生态构建需经受监管合规性及市场有效性双重检验。
2025-07-30 11:07:12
牛年以来A股市场出现震荡,叠加权益基金扎堆发行,新基金销售市场热度明显降温。
2021-03-05 21:03:46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影响,国际市场动荡加剧。然而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大、潜力足、韧性强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逐步释放以及市场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消费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内需将成为近期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020-05-12 1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