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跨区域合作,本质是文明对话与资源互通的深度实践。文化作为凝聚共识的核心纽带,其传播效能亟需具象化载体。中国海关博物馆作为海关总署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古今中外商贸往来的历史遗存收藏、海关治理体系的谱系梳理等职能,更凭借其独特的行业属性与文化积淀,具备研发“一带一路”主题文创的天然优势与时代责任。该系列文创绝非普通纪念品的浅层开发,而是以海关文化为支点,实现历史与当代、中国与世界、规则与情感的深度连接,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海关“守护与信任”“规则与融通”等核心价值,转化为跨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
一、叙事重心转型:以文物节点系列IP,串联丝路跨文化互动史
当前博物馆文创普遍存在“符号化提炼有余,文化逻辑传导不足”的局限,多聚焦单一文物的外观复刻,缺乏对历史脉络与跨文化关联的系统性呈现。中国海关博物馆的馆藏优势与行业定位,决定其“一带一路”文创必须跳出这一框架,构建“以文物节点串联丝路全景”的系列IP——通过遴选从古至今丝路贸易中的若干关键文物,打造兼具历史连贯性、内涵统一性与美学一致性的文创矩阵,让系列产品成为阐述整部丝路史的具象载体。这一系列IP的核心逻辑,是“节点具象化,关联可视化”。可选取的关键文物包括汉代通关凭证、唐代市舶遗存、大龙邮票、九江关青花瓷碗等,它们可以分别对应丝路贸易中商品互通、规制建立、技术融合、信任构建等关键阶段。系列产品并非简单的时间线堆砌,而是通过统一的视觉语言与功能关联,呈现“商品流动—规则构建—技术融合—文化互哺”的深层逻辑,让国与国的贸易往来、人与人的协作互动、文化与文化的渗透影响,通过系统性的IP矩阵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这种叙事方式,既发挥了博物馆对丝路文物的系统性梳理优势,又彻底区别于普通文创的碎片化表达,以专业的历史谱系构建能力,让丝路史不再是孤立事件的叠加,而是跨文化互动的有机整体。
二、价值内核升级:从视觉审美到实用场景中的价值传递
文创产品的长久生命力,根植于“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双重统一,更在于其能否将抽象文化内核转化为用户的内在共鸣。中国海关博物馆若打造“一带一路”文创系列,应以“实用主义设计”为载体,将海关“守护与信任”“规则与融通”的文化基因,融入国内外商旅人士的日常场景,实现从“好看”到“好用、好懂”的价值升级——这既是对海关“服务跨境往来”职能的文化表达,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互联互通”理念的具象落地。针对跨境商旅的核心需求,文创研发可聚焦与国际出行相关的实用文创用具,例如护照夹、出行防盗配件、便携收纳包、跨境通讯辅助工具等。这类产品的设计核心,是让“守护与信任”等海关文化内核通过实用场景自然传递: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产品适配跨境出行的便捷性,又能潜移默化地感知海关职能的核心——从古代的通关核验到当代的安全保障,“守护跨境往来、构建信任环境”的本质从未改变。这种与国际出行场景的深度绑定,避免了文创产品沦为单纯的视觉摆件,让抽象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用户的切身体验与情感共鸣,同时使文创产品成为海关职能与“一带一路”合作理念的移动宣传载体,实现实用功能与文化传播的有机统一。
三、国际视野拓展:以“中国文化展示位”定位,构建中国海关独特美学IP
“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属性,要求海关文创必须摆脱“泛中国文化符号堆砌”的同质化困境,以“中国文化+一带一路”的“单元展示位”为核心定位——既凸显中国海关的行业特色与文化基因,又具备跨文化兼容的审美表达,形成区别于其他博物馆文创的独特美学IP。这种定位的核心,是“价值独特性”与“视野包容性”的双重体现。在价值区分上,其他博物馆文创多聚焦地域文化或泛历史符号,而中国海关博物馆“丝路关情”系列文创的价值核心是“跨境贸易中的规则与信任”——这一源于海关行业属性的价值主张,精准契合“一带一路”对“共商、共建、共享”的诉求,是其他文创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在美学表达上,构建“传统文物元素+现代极简风格+国际通用视觉语言”的海关美学:摒弃过度具象的地域符号,转而提取传统海关文化中的核心视觉基因,以几何化、简约化的方式重构,同时兼顾不同国家用户的审美偏好与使用习惯。这种美学IP既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输出,也非对国际风格的盲目迎合,而是以海关“连接中外”的职能为支点,让中国文化中的“诚信守规”理念通过国际化的审美语言实现跨文化传递。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海关文创,其革新意义在于需完成三方面创新:从单一文物符号到文物节点系列IP,需实现丝路历史的系统性呈现;从视觉审美到实用出行场景中的价值传递,需使“守护与信任”等内核引发广泛深度共鸣;从泛文化表达到中国海关独特美学IP,需构建兼具独特性与包容性的风格调性传播。这三方面的创新,本质是立足中国海关博物馆定位与优势的双重实践,该系列文创产品最终不仅能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还能以实用的形态融入跨境往来场景,更能以独特的美学传递共通价值,让“一带一路”的文明互鉴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具体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海关博物馆既实现了自身文化传播职能的升级,也为“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提供了兼具专业性、实用性与温度的创新路径。(高佳轩 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说文解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注公众号:国声
上一篇:进博会释放教育消费新动能,智库报告擘画AI赋能新蓝图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中国文化+一带一路”的“单元展示位”为核心定位——既凸显中国海关的行业特色与文化基因,又具备跨文化兼容的审美表达,形成区别于其他博物馆文创的独特美学IP。
2025-11-18 11:11:16
作为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陕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欧亚经济论坛创办20年来,有效拓展了中国与欧亚各国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2025-09-26 11:09:22
西安与欧亚经济论坛携手并进、同心致远。回望历史,张骞西行,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再看今朝,中欧班列驰骋,铁流铸就新通道。陕西开放交流合作的步伐从未停止。
2025-09-23 23: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