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能源创新: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构建
国声智库课题组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转型进入攻坚期与窗口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全球能源供应链加速重构,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供需波动;国内“双碳”目标倒逼产业变革。面对安全与绿色的双重约束,我国创造性实施“多轮驱动”战略——以煤炭清洁化利用筑牢保供底线,通过油气增储上产强化战略韧性,依托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构建基荷电源,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跃升培育新增长极。这一系统性布局既立足国情发挥传统能源“压舱石”作用,又面向未来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通过能源品类间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创新,重构安全韧性、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与转型范式。
一、战略背景: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双重挑战
“十四五”规划将“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确立为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应对当下复杂能源形势的必然选择,其背后蕴含着多重核心矛盾。
能源安全底线压力首当其冲。2021年全球能源危机犹如一记警钟,清晰暴露出过度依赖进口能源的巨大风险。当前,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2%、45%,能源供应的外部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较高,但传统开采方式弊端尽显,不仅面临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还承受着日益严格的环保约束,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
“双碳“目标的倒逼转型同样刻不容缓。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郑重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达成碳中和。这一目标对能源系统提出了明确且紧迫的要求,能源结构调整与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技术自主可控需求也愈发凸显。在关键能源装备、新材料、智能电网等核心领域,我国仍存在诸多“卡脖子”风险,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能源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此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我国提出“多轮驱动”战略。该战略充分发挥各能源品类的独特优势,以煤炭作为能源供应的“压舱石”,保障能源安全稳定;将油气视为“稳定器”,平衡能源供需;让核能担当“基荷电源”,提供稳定基础电力;把可再生能源培育为“增长极”,引领能源绿色转型。通过各能源品类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创新,构建安全韧性、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多轮驱动: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十四五”期间,我国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推动煤炭、油气、核能、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形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格局。
一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兜底保障。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其清洁高效利用是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例如,推广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提高煤电机组效率,降低供电煤耗。同时,我国积极开展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此外,煤炭在能源供应中仍发挥着兜底保障作用,特别是在新能源尚未完全成熟和稳定供应的情况下,煤炭的稳定供应为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油气增储上产与市场体系优化。油气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深入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在油气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我国推动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形成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油气市场体系。通过优化油气市场体系,提高油气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油气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是核能安全有序发展与技术创新。核能作为一种低碳、高效的能源,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同时,我国着力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此外,我国还注重核能技术创新,推动核能与其他能源的协同互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四是可再生能源跨越式发展与多元布局。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推动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均稳居世界第一。我国通过优化可再生能源布局,推进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占比。同时,我国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推动分布式能源利用,鼓励在建筑、产业园区和区域推广分布式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建设个体能源系统。
五是技术创新驱动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是构建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关键动力。我国立足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推进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在新能源领域,我国加快推动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开发,稳步构建氢能产业体系,完善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布局。在传统能源领域,我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煤炭、油气等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此外,我国还注重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推动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六是能源供应体系的协同优化。构建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需要实现各类能源的协同优化。我国通过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互补、有序替代,加强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运营。同时,我国注重能源供应体系的智能化升级,推动新型电力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此外,我国还通过优化能源布局,统筹考虑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农村能源转型变革。
三、未来展望:持续优化与绿色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能源创新,以“多轮驱动”战略为核心,进一步优化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一是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将成为能源转型的主攻方向。在“十五五”及未来更长时期,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无疑将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主攻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本的持续降低,我国将持续大幅提升风电、光伏发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海上风电方面,将积极推动向深远海规模化开发迈进,充分利用深远海丰富的风能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光热发电、地热能等多元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丰富可再生能源的种类与供给形式,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一系统将具备更高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能够有效应对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带来的挑战。而加强储能技术研发与规模化应用则是关键一环,通过发展多种类型的储能技术,如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将新能源在发电高峰期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或新能源发电不足时释放,从而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二是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仍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尽管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迅猛,但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十五五”期间仍将是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将加大清洁化技术研发力度,大力推广超低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先进技术。超低排放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煤炭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而 CCUS 技术则可以将二氧化碳捕获并加以利用或封存,实现煤炭利用的近零排放,推动煤炭从主体能源向保障性能源转型。在油气领域,将加快智能化勘探开发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更精准地定位油气资源,提高油气采收率。同时,加强非常规油气资源(如页岩气、煤层气)的经济高效开发,构建多元供应体系,减少对传统油气资源的依赖,增强我国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自主性。
三是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将加速能源体系智能化升级。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将成为“十五五”期间加速能源体系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动力。通过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实现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的智能化。在能源生产环节,智能化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可以实时调整生产参数,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在传输环节,智能电网可以实现对电力的精准调度和优化配置,降低传输损耗;在消费环节,智能电表、智能家居等设备可以实时反馈能源使用信息,引导用户合理用电。例如,建设智能电网、智慧油气田,发展“互联网 +”智慧能源服务,将大大提升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灵活性,实现能源供需的精准匹配和动态优化。
四是能源市场体系完善是激发能源活力的关键。完善能源市场体系是“十五五”激发能源活力的关键所在。我国将进一步优化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使能源价格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同时,深化电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构建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这将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配置,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十四五”时期,我国以“多轮驱动”战略为引领,在能源供应体系构建上迈出坚实步伐,在煤炭清洁利用、油气增储上产、核能安全发展、可再生能源跨越式成长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步入“十五五”,我国能源发展将站在新的起点。一方面,持续深化“多轮驱动”成效,推动各能源品类协同升级迈向更高水平;另一方面,聚焦能源领域前沿技术与关键难题加大攻关,加速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唯有坚定不移沿着既定道路前行,才能重构更具韧性、更趋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在全球能源变革浪潮中赢得主动、引领未来。
上一篇:隆基绿能:叠层电池研发成果连续在《自然》和《科学》在线发表
下一篇:没有了
唯有坚定不移沿着既定道路前行,才能重构更具韧性、更趋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在全球能源变革浪潮中赢得主动、引领未来。
2025-08-12 10:08:04
本课题报告旨在对“十四五”期间环保产业在政策引领下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并提炼相关经验,为后续发展提供借鉴。
2025-08-11 10:08:54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8-06 11: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