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作为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试验田”,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已走过波澜壮阔的12年。这12年,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推动制度型开放,自贸区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逐步构建起覆盖广泛、功能多元的开放网络,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源与制度创新策源地。
一、全国自贸区发展全景:从“点状突破”到“体系化创新”
12年间,我国自贸区从上海的“一枝独秀”发展为全国范围的“百花齐放”。截至2025年7月,我国自贸区已形成构涵盖22个自贸区的“陆海空一体化”开放网络,形成“1+3+7+N”的梯度布局。
以上海为综合标杆,其在金融开放、贸易便利化等多领域形成可复制经验,引领全国自贸区发展;广东、天津、福建作为三大领域试点,分别在粤港澳合作、京津冀协同、两岸交流等方面深入探索;辽宁、浙江等7省差异化探索,挖掘自身产业与区位优势,打造特色开放路径;海南自贸港及中西部N个区域协同,拓展开放广度与深度,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自贸区以“可复制、可推广”为核心使命,累计形成302项制度创新成果,从投资准入到贸易监管,从金融开放到政府治理,全方位推动体制机制变革。截至2024年底,我国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含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吸引外资占比首次突破24%,显示出制度型开放政策对国际资本的强大吸引力;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占比稳定在18%以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度型开放的“压舱石”。在全球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成为稳定我国外贸大盘的重要力量。
产业升级方面,各自贸区立足自身基础,培育出众多标杆性产业生态。
上海形成“六大产业集群”,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产业话语权。
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以自贸区建设为支点,通过制度创新与产业生态重构,成功实现从传统制造基地向全球创新枢纽的跨越式转型,与北京自贸区“双向赋能”,2025年联合推出“国际研发飞地”模式,在硅谷、慕尼黑设立离岸创新中心,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亦庄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
西安自贸区通过制度创新驱动“硬科技”爆发,建立全国首个“跨境直播行业标准”,将“丝路科学城”、秦创原创新成果(如光子芯片、量子计算)推向全球市场。联合新疆自贸区、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贸区,建立“中欧班列数字关务平台”,实现报关、清关、结算全流程线上化,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此外,天津打造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中心,依托金融创新与产业协同,构建完备飞机租赁产业链;浙江构建油气全产业链,保税燃料油加注量位居全球第五,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湖北集聚全国1/3的光通信企业,在光电子产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规模扩张。
制度输出方面,国务院分7批推广162项改革经验,其中海关贡献62项,如“两步申报”“通关一体化”等举措,大幅提升通关效率,降低企业贸易成本;金融领域推出跨境人民币便利化、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等,促进跨境资金高效流动,增强金融市场活力。
二、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的创新实践
自贸区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四位一体改革为核心,围绕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三大维度,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成为中国制度型开放的前沿阵地。
1. 贸易自由化:从“物理围网”到“数字穿透”
上海自贸区:2015年首创“证照分离”改革,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难题,并迅速推广至全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试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实现报关、报检、缴税等业务“一网通办”,通关时效压缩40%,显著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2024年落地全国首单专利密集型产品保险,针对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创新型产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提供全周期风险保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海南自贸港:2025年启动“零关税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对97%的进口货物免征关税,极大降低企业进口成本。叠加“加工增值30%内免关税”政策,吸引全球500强企业设立区域总部47家,加速产业集聚与高端化发展。
2. 投资便利化:负面清单的 “中国式精简”
全国自贸区实施“3+2”负面清单,从2013年的190项大幅缩减至2025年的27项,制造业开放度达95%以上,基本实现全面开放。在金融、教育等服务业领域,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如上海允许外资控股演出经纪机构,拓宽外资准入渠道。
广东自贸区推出“港资港管”模式,允许香港建筑企业在珠三角承揽工程总承包项目,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深度合作。2024年,港资企业新增注册量增长62%,充分彰显政策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3. 金融开放:跨境资金流动的 “压力测试区”
2025年陆家嘴论坛宣布自贸区外汇创新政策包,涵盖多个关键领域:
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允许 QFLP/QDLP资金投资二级市场,拓宽跨境资本投资渠道,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国内市场。
数字货币跨境结算:在海南、上海自贸区试点“数字人民币+供应链金融” 模式,借助数字货币的可追溯、高效率特性,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30%,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绿色金融创新:天津自贸区发行首单蓝色债券(海洋环保项目),募集资金 50亿元用于港口低碳改造,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创新融资工具,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三、区域协同发展:东西部联动与产业链重构
1. 东部自贸区:国际规则对接的 “尖兵连”
上海自贸区:积极对接 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允许金融、医疗等领域数据出境,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要素流通探索合规路径。例如,平安集团医疗数据在新加坡合规使用,促进跨境医疗合作与数据共享。
福建自贸区:深化两岸合作,在政策支持下,2024 年台资企业新增注册量同比增长45%。落地全国首个“两岸联合专利池”,覆盖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整合两岸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 中西部自贸区:内陆开放的 “新引擎”
陕西自贸区西安片区:累计形成751项案例,其中88项在全省复制推广。“铁路运输舱单归并”创新使中欧班列通关时效缩短50%,降低物流成本。联动三星半导体、美光科技等企业,打造集成电路全产业链,2024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空港新城自贸片区航空维修货值超120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亮点。
河南自贸区:全力建设“空中丝绸之路”核心枢纽,2024年郑州机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800亿元,占全国1/8。通过完善航空物流网络、优化通关服务,推动跨境电商产业蓬勃发展,促进内陆地区与全球市场高效对接。
3. 海南自贸港:制度型开放的 “终极试验场”
2025年底前完成“封关运作”,一系列核心政策加速落地:
零关税清单:覆盖消费品、生产设备等6大类商品,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全球优质生产要素集聚。
跨境服务贸易自由化:允许外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游(目前仅限自贸港内居民),拓展旅游服务领域开放,推动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
人才引进:实施“海南优才计划”,对国际顶尖科学家给予最高 1 亿元科研资助,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投身海南建设,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四、自贸区迈向“制度型开放2.0”的三大战略
1. 深化数字贸易规则创新
一是构建数据跨境安全流动体系,试点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如上海自贸区建立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平衡安全与发展;二是参与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加入DEPA等国际协议,推动电子签名、数字身份互认,提升中国在数字税收、隐私保护领域的话语权;三是创新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推广区块链电子提单、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依托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打造“数字贸易+智能物流”新模式,形成数据驱动、规则引领的开放生态。
2. 绿色转型与 ESG(环境、社会、治理)标准输出
一是政策协同创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定价、绿色金融等规则体系,如上海自贸区试点碳账户制度,推动企业ESG信息披露标准化;二是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加入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等平台,输出中国ESG评价方法,提升在气候治理领域的话语权;三是产业标准赋能,依托新能源、绿色制造等优势产业,制定出口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助力企业通过ESG认证拓展海外市场,形成“制度-产业-市场”联动开放新格局。
3. 全球治理参与:从“跟跑”到“领跑”
一是争夺规则制定权,在WTO改革、数字经济谈判中主动提出中国方案,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规则被纳入RCEP条款;二是提升国际机构话语权,通过向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平台输送专业人才,主导绿色金融、数字基建等领域标准制定;三是打造全球公共产品,依托进博会、数贸会等平台发布行业白皮书,在数字身份认证、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建立国际互认机制,形成“规则输出-标准落地-治理引领”的闭环体系。
十年砥砺奋进,我国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笔,在全球经济版图上勾勒出独特发展轨迹,重构全球价值链。2025年,在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的关键时期,自贸区正从“政策洼地”加速升级为“规则高地”。未来,需以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为重要节点,推动制度型开放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输出”,将我国自贸区的成功经验与创新模式推向全球,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与“中国方案”。(作者:田惠敏,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徐蕴峰,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智库专家)
下一篇:没有了
2025年,在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的关键时期,自贸区正从“政策洼地”加速升级为“规则高地”。
2025-07-11 12:07:54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完善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制度,更好帮助信用主体高效便捷重塑信用。
2025-06-27 15:06:36
海南自由贸易港第20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26日发布,涉及教育、营商环境、文化传承保护等领域的7项改革举措入选本次发布案例。
2025-06-27 15: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