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025-06-30 14:43:45   来源: 陕西日报 畅通 良性 循环 1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徐炜何菊玲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陕西要充分利用科教大省、人才大省优势,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迫切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型劳动者是能够适应现代先进技术和装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主要从事知识性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劳动者。要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必须迎接这一严峻的挑战并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深刻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就能让各类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

陕西是科教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要努力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陕西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一体推动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不断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更坚实。陕西现有高等院校111所,在校生201.81万人,专任教师8.4万人;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学校和学科总数分别居全国第四、第七;18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32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成为陕西原始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学科和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科教融合、产学研协同培养拔尖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成效显著。

持续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陕西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写下了生动注脚。2024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72.2%,比去年提高0.48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名全国第四、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位列全国第一、基础研究人员投入强度指数排名全国第五、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保持全国第四。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陕西路径,做强以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为重要支撑的战略科技力量,夯实科技创新之基。分类实施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科研院所主导的原始创新、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新攻关效能不断提升,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实施人才聚集工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急需人才。充分利用科研力量强大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较为完善的优势,吸引聚集大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等战略人才来陕西建功立业。2021年至2023年,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和特殊支持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35名、创新团队145个,秦创原“三支队伍”总量达到4742个。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并一体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快形成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成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情况作为评价区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指标。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导向,培养高质量人才,把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成效纳入教育、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统筹聚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能级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通道。创新平台能够高效聚合人才、高校、企业等创新要素,对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作用最为直接。要聚集创新资源,加快推进西安“双中心”建设成形起势,充分利用在陕科技力量,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融合发展,探索建设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陕西实验室体系,力争较短时间内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显著突破,打造更多“科研王牌”“国之大器”和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的科技成果。要加快实施新一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优化提升一批新型研发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企业创新平台、专业服务平台,加快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推动平台间优质资源联合、整合并向企业流动。要推动“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完善企业主导的“揭榜挂帅”和“校招共用”“科学家+工程师”“科技成果路演”制度,推动实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生全链条加速,畅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路径。

强化协同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战略人才。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把握西安成为继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的重大机遇,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系统完善人才引、育、用、留、评全过程保障政策,构筑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的人才高地。要完善科教融合体制机制,通过科教融合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及地方高校和职业高校,要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形式,着力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总部+基地”“研发+制造”“西安研发、地市转化”等模式,推动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热点推荐
  • 【新质生产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2025-06-30 14:06:45

  • 【金融】上山下海,因地制宜打通金融微循环(财经观·改革说)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血脉畅通,经济才能身强体健。在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出新招、出实招,打通金融微循环的堵点,畅通金融运行的“毛细血管”,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让金融“活水”更好触达小微、“三农”等客户群体

    2025-06-16 17:06:34

  • 【低碳环保】畅通废旧手机回收的“绿色循环”

    随着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更新迭代节奏不断提速,用户换机周期显著缩短,废旧手机的回收利用正成为资源循环与生态保护的重要议题。

    2025-06-04 1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