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至9月15日,耀州青瓷研究恢复五十周年精品展在西安展出。本次展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从艺五十周年师生创作精品全国巡展的最后一站。
去年开始,孟树锋陆续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举办巡展。一年多来,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参观者来到展厅,通过作品与艺术家进行深度对话。
近日,记者专访孟树锋,回望他与耀州瓷相知相守的故事,了解耀州瓷千年不衰的魅力密码,探寻耀州瓷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借耀州瓷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记者:您为什么要举办巡展?巡展有什么看点?
孟树锋:我出生在陕西铜川陈炉镇一个陶瓷世家。看先人们的旧作,历五世而各有千秋,似乎他们尚青、追青的梦一直未变。我更庆幸赶上了好时代,遇到了恩师李国桢、胡献雅、张仃、宁璘、梁任生、刘新园……还有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培育,使我以陶安身立命,用瓷彰显人生。我呈上拙作,向工艺美术界前辈、同行汇报。
巡展是沿着中国著名陶瓷科学家李国桢研究陶瓷的基本路线安排的。首站在深圳禾花美术馆,于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5天后举办。西安是最后一站,选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我是带着传承非遗的愿望策划展览的。
我与各地学生选出佳作,联袂办展。近百件陶瓷艺术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全面展现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复兴历程、耀州青瓷研究恢复和此后发展的概况。这是中国陶瓷技艺薪火相传的历史一瞬。希望给国内外观众呈现有文化厚度、艺术高度的观展体验。
记者:耀州瓷为何穿越千年依然令人震撼?
孟树锋:耀州瓷是中国古陶瓷史上重要的符号。每一个时代,耀州瓷都在陶瓷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高峰。与时俱进,窑火永续,正是耀州瓷的魅力所在。
记者: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您认为当前耀州瓷传承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孟树锋:首先,制作工艺复杂,学习周期长。这要求年轻人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能够长期坐“冷板凳”。其次,创作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经济回报,这考验着传承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此外,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承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记者:传统工艺美术如何在坚守核心技艺与文化基因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孟树锋:我们要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交流学习,最大限度丰富自己,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创作出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
我在巡展中展出的作品《潮起珠江》,是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而作的,融合中国多种陶瓷技艺之长,在陕西、河南、山西三地烧制,制作难度很大。作品总高40厘米,有40个块面,上面绘有深圳经济特区每一年的重大事件,以深圳市花簕杜鹃为顶,艺术化呈现深圳40年发展的重要节点。
记者:您“择一事终一生”的动力来自何处?
孟树锋: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自幼爱上了陶瓷,并随父亲、爷爷学习。1974年,我跟随恩师李国桢参与恢复失传800年的耀州青瓷工艺,后又独立研究恢复了陕西民间瓷。之后,我率先研究非遗,全力搜集整理和申报,推动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一直称自己是“捏泥蛋蛋的”。我喜欢亲手捏出作品,让泥巴“化腐朽为神奇”,把这份创造的喜悦留存在作品中。
记者:您认为耀州瓷或其他瓷种,如何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审美和中国智慧?
孟树锋:这些年,我在日本、韩国、美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巡回展览,尽己所能扩大耀州瓷的国际影响力。作品被法国巴黎大皇宫、联合国大厦、希腊亚洲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陶瓷是中国的特色商品,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耀州瓷曾畅销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研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我们要本着科学、客观、负责、严谨的态度,做大量复原试验,把这项技艺弄懂弄通,让民族的优秀文化绽放光彩。我们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入探索耀州瓷的历史发展脉络,挖掘耀州瓷的内涵和外延,加强研究、评价、展示,在全球化语境中展示耀州瓷的独特价值,让更多人通过耀州瓷领略东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