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上海开启“绿色、协同、创新”新篇章,通过绿色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为全球超大城市治理提供宝贵经验。上海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的实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一实践不仅在政策协调、科技创新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展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海探索了“转方式、强动力、调结构、重治理、协政策”的新路径,协同成效显著。2010年至2021年间,协同指数增长了五倍多,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推进成效。环境高质量治理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在不同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在2014年后成为主要推动力。在具体做法上,上海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通过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把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形成一个闭路循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目前在中国拥有约5万亿的产业规模,也是上海新一轮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上海构建了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和工艺,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技术和方案。同时,上海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升级,提高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扩大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垃圾分类机制和碳普惠制度,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环境治理能力,还为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的绿色发展格局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以法制为纲,以人民为本,将带动全产业的可持续未来。上海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系统性谋划和顶层设计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抓住绿色转型中的主要矛盾,通过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整体绿色转型进程。同时,结合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绿色转型的策略和举措,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通过严格的环境规制和高效的执法,保持常态化的外部压力,推动绿色转型的可持续性。未来,上海应在循环经济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占领制高点,将经济增长模式从资源依赖型和产能扩展型,转换为技术依赖型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
(作者为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上一篇:AI是中国出版业发展新机遇
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应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增强开放平台效能,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推动外贸外资稳定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新的角力点。谁掌控了该领域的话语权,谁就在国际舞台更具影响力,因此,当前全球各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投入人工智能研发,试图在这场科技竞赛中拔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