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新增投资约10.25亿元 凯盛科技拟扩大超薄柔性玻璃产能

2021-03-22 17:46:53   来源: 中国证券报 计划 新增 投资 10.25亿元 凯盛 科技 扩大 超薄 260
凯盛科技3月21日晚公告称,鉴于一期项目产能较小,同时根据市场和未来柔性折叠技术发展趋势,拟抢抓机遇扩大规模,公司计划新增投资约10.25亿元建设超薄柔性玻璃(UTG)二期项目,形成1500万片/年的产能。

凯盛科技3月21日晚公告称,鉴于一期项目产能较小,同时根据市场和未来柔性折叠技术发展趋势,拟抢抓机遇扩大规模,公司计划新增投资约10.25亿元建设超薄柔性玻璃(UTG)二期项目,形成1500万片/年的产能。

计划明年12月投产

凯盛科技于2020年12月投建超薄柔性玻璃一期项目,目前正按进度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具备量产供货条件。同时,公司不断优化UTG生产工艺、持续提升生产良率,30微米玻璃弯折半径已小于1毫米。公司认为,从终端市场需求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各大终端厂商可能会加大柔性可折叠终端的出货量,一期项目产能较小,需及时布局更大产能。

根据公告,二期项目将新购置土地约130亩,建设厂房,购置生产设备,形成6-8寸、厚度30-7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及相关贴合产品约1500万片/年的产能。项目工程建设、设备采购、安装调试预计需要20个月,计划2022年12月建成投产。

投资金额方面,一期项目是在现有中试线的基础上,新增投资4981万元。二期项目属于新建,总投资额为10.25亿元。其中,项目建设投资8.68亿元,50%由公司自筹,50%来自银行贷款,资金将随着建设进度于2021年-2023年逐步投入。

经济效益方面,二期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为17.48%,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1.15%,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7.10年。

凯盛科技表示,二期项目是公司基于未来柔性显示技术发展、柔性材料进步而布局的重要大规模工业化柔性玻璃生产项目,项目顺利实施有利于将公司技术优势转化为规模化产业优势,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完善显示材料产业链条,增强公司服务高端客户的能力。

显示产业“新势力”

超薄柔性玻璃具备超薄、耐磨、透光性好、强度高、可弯折、回弹性好等特性,被认为是柔性折叠材料在新型显示应用上的重要发展方向。柔性和可折叠可以使信息显示终端更加便携和功能多样化,为用户带来更高的科技感和更完美的使用体验,满足显示产品市场的高端需求。目前,众多终端厂商均在折叠领域开发新产品,如折叠手机、智能穿戴等。

天风证券介绍,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分为UTG玻璃材料的制造和减薄两个环节,玻璃制造环节代表性公司有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韩国Dowoo等,玻璃减薄环节代表性公司有日本长濑、长信科技等,下游客户主要是显示模组公司,如三星、京东方等。

据了解,凯盛科技联合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及其所属的玻璃原片生产企业,已成功开发出“原片配方开发、原片生产、UTG减薄、UTG成型、柔性贴合”全套超薄柔性玻璃生产工艺技术,其中上市公司负责UTG减薄、UTG成型、柔性贴合。

凯盛科技表示,超薄柔性玻璃是市场新兴产品,技术门槛较高,目前搭载UTG的折叠手机较少。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预计各大厂商将增加UTG等柔性材料方面的投入,市场竞争可能加剧,导致二期项目效益低于预期。

应对措施方面,凯盛科技表示,将通过筑牢技术门槛,提供高品质生产服务,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另外,柔性玻璃需求场景越来越多,公司将扩大和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客户个性化及特殊功能需求。

热点推荐
  • 全应科技董事长夏建涛工博会专访 ——工业 AI 要 “无幻觉、真落地”

    【要闻观察】全应科技董事长夏建涛工博会专访 ——工业 AI 要 “无幻觉、真落地”

    作为全球工业领域的重要风向标,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工博会)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汇聚了众多聚焦AI落地的创新企业,全应科技便是其中的代表。

    2025-10-22 16:10:34

  • 陕西:扩大开放打开发展新天地

    【要闻观察】陕西:扩大开放打开发展新天地

    “十四五”以来,陕西立足向西开放重要基地定位,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抓手构建支撑有力的全域开放体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构建多维立体交通网,释放改革发展新动能,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打开发展新天地。

    2025-10-21 15:10:22

  • 全应科技CEO夏建涛:IDIC是工业AI “基础底座”,从热电深耕到开放生态的智能跃迁

    【数智能源】全应科技CEO夏建涛:IDIC是工业AI “基础底座”,从热电深耕到开放生态的智能跃迁

    全应科技创始人夏建涛博士受邀接受工控兄弟连董事长吴益宇的独家专访,从IDIC产品的核心能力拆解,到工业AI落地的三大 “硬门槛”,再到全应从 “热电深耕” 到 “生态开放” 的战略转变,为行业带来兼具技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深度洞察。

    2025-10-16 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