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第四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在深圳市开幕。本届会议主题为“数字丝路服务可持续发展”,研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指标选择与示范,建立针对“一带一路”的地球大数据信息汇聚与共享机制,提升地球大数据科学发现和决策服务能力,推动地球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进程。
会议由“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主办,中科院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合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承办。DBAR于2016年正式启动,是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57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参与的大型国际研究计划,旨在通过分享数据、经验、技术和知识,实现地球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科学服务。
DBAR主席、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担任大会主席。郭华东在会上指出,大数据正在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地球大数据在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展现出巨大潜力。DBAR计划将不断搭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继续加强地球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共享和互利互惠,开发和推广地球大数据应用服务,引领“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合作,为“一带一路”SDGs相关问题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依据和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开幕式上,亚美尼亚不动产管理委员会与DBAR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加入DBAR科学计划。同时,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向莫桑比克农业与食品安全部赠送莫桑比克10米分辨率耕地制图数据。该数据将有助于加强莫桑比克对洪涝、旱灾、农作物病虫害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能力,为莫桑比克农业发展与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信息支撑,保障粮食安全。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向莫桑比克赠送10米分辨率耕地制图数据)
同期召开的DBAR科学计划工作会议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80名专家经过讨论,通过了“一带一路”SDGs评估方案,并决定据此共同开展“一带一路”SDGs评估案例研究工作,计划于2020年联合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据悉,“数字丝路”国际会议是DBAR的重要年度会议。本届会议为期三天,来自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美国、意大利、摩洛哥、赞比亚、泰国、芬兰等29个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参会。(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海波)
上一篇:梅宏:中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
下一篇:第四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召开
6月10日至12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作为“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的四川,正在凭借自身在科技领域的深厚底蕴与积极作为,以科技为墨,绘就一幅绚丽多彩的创新画卷。
2025-06-11 11:06:06
6月9日,第九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DBAR 2025)在四川成都举行。大会聚焦数字技术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合作与应用,吸引了来自近3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及机构代表参会。
2025-06-10 11:06:23
6月7日,由中华网、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丝路辩论联盟、微享校园·ONE学长联合主办,西安联通、碑林科创集团承办的“学长杯”第四届陕西大学生辩论赛落幕。
2025-06-10 10:06:13
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应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增强开放平台效能,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推动外贸外资稳定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新的角力点。谁掌控了该领域的话语权,谁就在国际舞台更具影响力,因此,当前全球各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投入人工智能研发,试图在这场科技竞赛中拔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