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以来,2019西安“三会一节”陆续在西安市高新区设主会场,并分别于8月28日至30日举办2019全球创投峰会,10月29日至31日举办 2019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11月23日 举办华山论剑·全球网络安全大会,10月24日至25日举办第三届全球程序员节。
早在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 上,时任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现 任陕西省委副秘书长王飞在对《硬科技指数》进行大解读时就表示,在中 国城市硬科技发展前十位的城市中,除了北上广深等,西安、天津等地在科技产出及应用方面的成效也较为显著。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据媒体公开报道,九大硬科技产业中,西安在光电芯片(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五个产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在全国影响力较为突出。
为什么不能诞生在西安?
谈到历史文化古城,人们会觉得西安当之无愧。但硬科技,总有人觉得和西安似乎没什么关系。如网友所说:“如果硬科技这个概念这么重要,它怎么可能诞生在西安呢?”发生这么“低级”的误会,很大可能是因为西安在科教发展尤其是高精尖科技发展方面宣传比较低调,大众不甚了解。
关于硬科技在西安的发展基础, 2018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上的说法是这样的:
硬科技在西安现在“一十百千 万”格局正在形成:“一”,高举硬科技这一面大旗;“十”,打造数十个特色鲜明的硬科技小镇;“百”, 百万的科技大军,百万的高校学子,还有百万的西安校友;“千”,成立了千亿级硬科技产业基金,将要形成 8个以上的千亿级硬科技新的产业; “万”,到2021年将形成一万亿以上的硬科技产业规模。
2017年8月,《中共西安市委关于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补齐“十大短板”的决定》正式通过,在决定中,“补齐创新转化能力短板” 部分专门强调“硬科技”:成立硬科技发展联盟,加大科技发展资金支持力度;连续召开3届硬科技大会,邀请国内外科技企业代表在内的近千名 与会者齐聚古城,将目光投向可以改变世界的硬科技创新领域。
西安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措施,激发硬科技企业、人才的研发创业热情和高新技术落地转化。西安“硬科技十条”中明确,对新建的各 级军民融合产业孵化器,给予最高 500万元奖励;对新成立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不低于2000万元重点支持。
在政策的“孵化”下,西安众多科研人员取得了许多还不为大众所熟悉的科研成果。西安相关科研单位人员在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中贡献陕西力量,参与研制液体固体大推力航天发动机、箭载计算机、应答机天线网络、馈源粗精两级调整定位系统、 CCD立体相机、大尺寸钛合金结构件 等,为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天眼、C919大飞 机、AG600水陆两栖飞机等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一些企业集团的科研人员也积极参与高端科技研究。比如西飞集团为主制造的运—20运输机,突破了电传飞行控制、在线关联设计等数项关键技术,广泛采用3D打印技术生产零部件。中船重工第十二研究所研发的大型挖泥船疏浚装备,自主设计制造的全船复合耐磨管路系统,成功应用于大国重器—— 亚洲最大自航绞吸式 “天鲲”号挖泥船,为我国南海造岛工程等国家大型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西安的众多高校研究机构也在高新技术领域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为例,他们集中攻克突破了5G移动通信 领域一系列关键技术,5G基站侧天线技术相关成果打破了国外行业巨头的垄断。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在隐身技术研究、无人机与有人机协同技术研究、高原起降技术研究等方面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先后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架无人机、我国第一型靶标无人机等。
硬科技在西安的产业布局也慢慢铺 开 。 全 国 首 个 硬 科 技 小 镇 已 于 2016年12月在西咸新区揭牌成立。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镇”启航。2018年7月,高新区发布了潜在独角兽企业和独角兽培育企业榜单。截至目前,高新区已构建了全产业链条的创业创新孵化体系,通过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优良的政策支持和服务环 境。
落地的难点在哪里?
2016年6月3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进行了一场简单的对话。
李克强总理很感兴趣地问:“什 么是硬科技?”米磊回答:“硬科技 就是国内只有一两家公司才能做的技术,需要5到10年的长期积累和投 入,具有非常高的技术门槛。”李克强总理说:“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你的这个说法很有趣,我记住了。”
这段著名的对话直接阐释了硬科技的两个特点:一是技术上比高科技还要高精尖,一是需要长期积累和大量资本投入。
在这两方面,西安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以高精尖技术需要的高级科研人才为例,西安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但多年来一直受困于人才的“孔 雀东南飞”问题。一方面西安发展硬科技需要高精尖人才,硬科技的发展和培育周期又比一般高科技要长,更考验耐心,但另一方面本来就稀有的高端科研人才又很难留住。2018年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航天601所)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的离职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即是一个典型例子。
再看资本投入。硬科技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其投资门槛 高、周期长、投入大,一直都不太受资本青睐。再加上硬科技技术变化比较快,有技术领域和资本优势的企业才更容易成为巨头。而西安目前还没有多少真正具备“硬科技”实力且很受资本市场青睐的企业。
人才的“孔雀东南飞”,资本更青睐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硬科技的概念虽然在西安诞生,但似乎墙内开花墙外香,北京、杭州等地硬科技的发展势头要更猛一些,北京已经成立了“北京硬科技基金”。
硬科技落地的另一个难点在于, 目前硬科技仍停留在概念阶段,产品 比较粗糙,体验感比较差。
在“2018硬科技行业领袖峰会暨镁客网年会”上,艾米机器人创始人 兼CEO李方友提到,无人机器很热, 却没有解决人们真正用的场景的需求。现在是人机混合时代,单靠机器或单纯靠人都不行。比如在机场里面机器人帮你做一些翻译引导、在医院里面帮你做一些查房、巡房,但真正做判断的还是人。
蚁视CEO覃政提到,在 VR/AR领域很多小型光学技术还没有研发出来,而影响平台及技术的普及性,只有小型化才能实现。这直接影响用户体验,最终影响硬科技“飞 入寻常百姓家”。
转变观念方面,国内仍然有许多消费者更青睐国外的技术,即使中国 一些硬科技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客户仍然拒绝采用,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
反思:不能停留在概念,要务实推动
2019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突出 “国际化”主题,加强“一带一路” 沿线城市的科技产业合作,以产业 +资本落地为目标,搭建“一带一 路”硬科技合作大平台。
“以产业+资本落地为目标”,点到了硬科技发展的症结。如果硬科技只停留在概念上,其落地的难点没有逐个解决,产业+资本落地将无从 谈起。
2017年,西安明确提出要打造 “硬科技之都”,并实施了“硬科技 +”“互联网+”“军民融合+”“高 校+”“创业平台+”等一系列发展战 略。目前西安已有2000多家高新技术 企业,1300多家科技小巨人企业, 3000多家中小型科技企业。
不久前,《西安日报》在《西安硬科技产业五个领域在全国影响力突出》这篇报道里提到:在九大硬科技产业中,西安市在光电芯片(集成电 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五个产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在全国影响力较为突出。
以全国范围都在热议和探索的刺激新的消费增长点为例,其中新的停车系统,5G的应用,西安已经涉足。
可以看到,西安硬科技开始慢慢从技术研发走向产业化,但是仍然以研发为主,龙头企业偏少,研发投入偏少。其背后的难题症结仍在于,西安硬科技资本投资方面的情况不容乐 观。
西安虽是“硬科技”概念诞生地,高校、研究机构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近些年不断增多,但是一旦将硬科技的概念,通过政府、科研机构、资本、中介机构拉到市场上“遛一遛”,西安在人才、营商环境、资本投入等方面的不足就显现出来。
以资本投入为例。《经济观察报》在《硬科技:生于西安,热在别处》一文中提到:北京已经成立了 “北京硬科技基金”;在杭州,“硬 科技”已成为新的城市IP,被写入政府文件;在成都,《四川日报》分析说要通过硬科技引领,加快向“成都新经济2.0版”发起冲击。
但西安仍停留在举办大会、论坛、研究院的阶段。比如年初的一篇报道里还提到,2019年西安市将联合国内外知名机构共同设立“硬科技发 展战略研究院”,成立硬科技丝路协会,发挥硬科技丝路联盟交流协作功能。不是说西安不该做这些工作,只是要推动硬科技的研发和产业发展, 离不开雄厚资本的支持,离不开市场,“大到产业的培育,细到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引入和体系的建立,都需要有真正务实的推动”。
在西咸新区的推动下,“硬科技”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并且从科学概念向公共话语和公共活动体系转 化。经过连续3年举办硬科技大会和媒体预热宣传,西安在推动硬科技企业融资、走进公共舆论等方面功不可没,也趁势来了一波“硬科技热”。
只是这份热度也要遵循硬科技“需要5到10年的长期积累和投入” 的规律,热潮过后,时间会证明一 切,西安在硬科技产业、产品方面的实绩才是最大的考验。
当前,西安曲江新区正在加快打造全市文旅融合“领头雁”、首发经济“主阵地”、新型消费“聚集区”。
2025-06-11 09:06:25
科技金融的本质,是让金融资本理解技术价值,让技术创新对接市场需求。
2025-06-06 19:06:45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2025-06-04 09:06:16
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应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增强开放平台效能,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推动外贸外资稳定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新的角力点。谁掌控了该领域的话语权,谁就在国际舞台更具影响力,因此,当前全球各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投入人工智能研发,试图在这场科技竞赛中拔得头筹。